张家港青年网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46

常阴沙地区的历史和崇明之间的联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2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新手注册

x
一、人口流徙据明正德《崇明县志》载,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最早前来东、西两沙定居者为黄、顾、董、施、陆、宋六姓,大多来自江苏句容一带,也有来自江北的。1025年(宋天圣三年)东沙东北新涨的沙洲因姚、刘两姓前来居住,故名姚刘沙。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涨三沙,句容人朱、陈、张三姓来此定居。北宋末年,汴京(今河南开封)鲁惠公后裔第六十二世施天瑞任宋大夫总辖,为避靖康之难迁居崇明。其弟天寿先迁句容,后于明洪武、永乐年间亦迁崇。又有顾氏宪扈,于北宋末年南渡至崇定居。宋朝时盐城人孝友先生秦玉亦因避战乱而移居崇明,又于1324至1328年(元泰定年间)迁居昆山。南宋年间朝廷显贵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韩O傠泻秃褐菝嘀瘢ń袷羲拇ǎ┤苏趴T谌?成枳?埃?院找皇薄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诸家轩著《坚瓠集》载有“吴评”一则:“吾苏辖一州七县,旧时评语曰:‘金太仓、银嘉定、铜常熟、铁崇明、豆腐吴江、叫化昆山、纸长洲、空心吴县’。言金银富厚,铜臭,铁刚,豆腐淡,叫化龌龊,纸薄,空心虚伪也。”经考,上述说法,系指官缺的肥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太仓州,有关的史料是这样记载:“在明代,太仓州隶属于南直隶苏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太仓州升格为太仓直隶州。同时因人口、赋税繁多,而增设县份:分太仓州北部设镇洋县(同城而治);分嘉定县设宝山县(次年县治定为旧吴淞所城),因此太仓直隶州下辖镇洋县(今太仓市)、嘉定县、宝山县、崇明县4县。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苏州市辖境以及上海市苏州河以北各区。”在上述太仓州建置的行政区划记载中,根本没有涵盖到海门厅,因此,历史上的海门厅未直隶过太仓州。 要说长江北岸正真属太仓州管辖过的地盘,应该是现在启东市的南部地区。1928年(民国十七年)3月启东县成立时,这些地区原属崇明县的“崇明外沙”,当时的崇明县虽然已不属太仓州管辖,但从1497年(弘治十年)起崇明县属苏州府兼太仓州管辖,从1724年(雍正二年)直至1911年(宣统三年)崇明县仍属太仓直隶州管辖。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从太仓州始末的414年中,一直管辖着现在启东的南部原属“崇明外沙”的地区。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横贯三兴全境的常通港,则於1872年同治十年,由通州知府孙云景会同常熟知县勘测,以乾巽向开掘,西起朝阳港东至十一圩港;以后随东滩之不断涨扩而延伸至恤济港,做为常熟和通洲的界河。1911年通州府设刘海沙乡自治会,1927年改称刘海沙行政局,1929年再改称刘海沙区,区公所设於三兴镇。暨时1911年常熟县在常通港以南的常阴沙,东兴沙和南沙设立”沙洲市”,1928年改称沙洲区,区公所设於东兴沙的西港镇。抗战时期1937-1945年曾接管南通刘海沙区并称为常熟县第十区,区公所设在三兴镇。1945年光复后又恢复成两县分管,直到1949年正式结束了常阴沙,刘海沙百多年来地辖两县的状况,由常熟县统一建制。
最有趣的是常阴沙人,无论是先归江北南通,还是后属江南常熟,他们都惯称自己为沙上人。讲著既非江北的南通、如皋话,也非江南的常熟、江阴方言,而是和今属上海的崇明人同声同气;讲此种方言的还有长江口北岸的海门人和启东人。而不管其行政辖区归属何处,沙上人始终保持著自己来自崇明的母语。循此方言脉络,可推断围垦的先民们应均为崇明岛上固沙人的后裔,崇明应为沙上人的根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笔者在一个网站上看到的崇明县部分氏族的来源,有关句容的部分摘录如下:

陆姓,东汉末,陆逊率族自庐江迁华亭谷(今松江、青浦之交)。唐万岁通天元年,句容陆氏迁崇明东西沙。唐末,长洲陆龟蒙迁华亭,后人散迁今闵行马桥、浦东洋泾、普陀真如等。南宋初,陆乐清自汴(今开封)迁今南汇富丰庄,陆在安自临安避隐槎溪(今南翔)。宋末,扬州陆文祥迁南汇坦直。
顾姓,东汉末,顾奉族人自吴郡迁娄县,分亭林、昆山等支。唐万岁通天元年,句容顾氏迁崇明。南宋初,顾宪自汴迁崇明。 袁姓,晋代,袁山松殁于与孙恩战事,子孙自吴郡迁沪渎守庐。元末,松江府椽、蜀人袁介留居白沙里(今奉贤)。明中叶,安邱袁恺迁华亭,句容袁孟康兄弟迁崇明。清雍正、乾隆年间,袁希洛先人自宁波凤岗迁吴淞。 董姓,唐万岁通天元年,句容董氏迁崇明东西沙。南宋初,董宜阳先人、董大理先人自汴南渡,分迁沙冈与海上。 黄姓,唐万岁通天元年,自句容迁崇明东西沙。北宋末,多支自中原南渡,黄绅先人支迁清浦里(今浦东高桥),后分迁嘉定;一支经句容迁崇明;黄彦支迁嘉定、分迁青浦。南宋中叶,黄东斋自吴郡迁u伋牵ń窦味ǎ??笕瞬挤教?⒛舷琛⒀钚校黄殖腔贫诵橛卫?艟釉萍洌ń袼山??涣侔不蒲?磺ㄆ侄?咝校?蠓智ùㄉ场T???掳不莆目砬ㄣ尚斜鼻牛?菽?剖锨ㄤㄣ?魍濉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朝玉,字璞完,本县人。今海门县的最早开辟者。 陈身材高大魁梧,皮肤黝黑。他幼丧父母,未读过书。13岁时,将资产让给其兄,离家远去。16岁娶妻。

  清初,屡涨屡圮的海门复涨成沙,广阔平整,绵亘200里。陈隔水眺望,感叹地说:“我要在这里居住啊!”遂立志开垦沙滩。17岁时,陈携妻登沙,搭茅屋栖身,伐木除草,制作农具,披星戴月,辛勤耕作,历尽艰辛,终于使咸水变淡,使松散的沙地坚实起来。于是适时播种、收获,不几年,实现自给有余。远近百姓对陈朝玉那种不畏艰难,勇敢开拓的创业精神深为敬佩,他们纷纷牵着牛,带着油、盐、粮食和种子,举家前去投奔陈朝玉,共同开发沙滩。不到l0年,垦田15万亩,昔日荒漠的沙洲终于成为绿野,五谷丰登,人烟兴旺,渐成村落。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清政府将该地载入版图,设置海门直隶厅,年征粮赋近万。陈朝玉也成了大富翁。

  陈朝玉居海门近60年,74岁去世。临终前,嘱其子孙不要向欠租的人收利息;招种的,收入要均分,不可自己多得。陈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祠堂纪念他。清代著名文学家内阁中书龚自珍应朝玉子孙之请,为祠堂撰写碑文,称他为“海门先啬”。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句容的下杆乡下说句容吴语的一定都听过老人提起以前太平军(长矛)的关于在本地屠城的故事吧。这个时期在历史上称为咸同兵燹,而咸同兵燹除了给当地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外,对本地人祖辈们适用的古老语言吴语的打击是最大的。语言是维系一个族群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在"宣吴"有消亡的危险(在句容仅2-3千人在使用),在此强烈呼吁家乡说吴语的句容(下杆、江村)等地的年轻人,不要放弃你的吴语!吴侬软语不是耻辱(上海话苏州话也是吴语)!! 下面我就最近搜集的关于我们这个古老方言由来和衰败原因等相关资料整理下,让我们这些句容原始的土著人的子孙们有个大概的了解。
资料一:句容吴语的由来:商周春秋时镇江为越人之地,越人也分很多部落,镇江为扬越和干越人,当时江南沿江及苏州部分和上海地区还泡在水中没成陆,金保圩高淳一带还是个大湖,所以低丘平原的镇江一直是中原汉人为逃避中原诸侯混战而南渡的第一站,南下汉人的文明层度较越人为高,逐步在江东居主导地位,此后有越国灭吴国,楚灭越国,镇江先后属之.秦并六国,始皇派蒙恬南伐扬越就是指镇江这一带,自此城镇平原地带基本被汉人占据,越人被赶到苏南南部浙南福建一带,这一带是万山丛立,故汉人称之为山越,三国时孙权又大规模扫荡苏南山越,此后汉人进越人退,一直到广东越南,当然一部分越人也融合到汉人中去了.就如北方经过五胡乱华后一部分胡人也融入汉民族一样.吴语为春秋时吴越上层人士的语言,估计是古汉语结合古越语古楚语形成的一种方言,句容吴语是最古老的吴语,它对整个吴语的音韵都有影响,也影响及徽州方言和闽语的形成,这应是古镇江的一个鲜明地域标志,高淳和浙西一带也是属句容吴语区,句容吴语经历咸丰兵燹后在苏南句容等县还或多或少有所保存。 资料二:吴语,人们一般都会联想到苏浙一带的方言,所谓“吴侬软语”。其实在方言学的研究中,吴语还有一个分支,叫“句容片吴语”。当然,这里的“句容片”和我们今天的句容在地域涵盖上是有差别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上,我们这一带的方言,曾经和苏浙一带的吴方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至今我们还能发现,在我们这里有些方言中发音和苏浙一带的方言十分相似。 句容片吴语是吴语六大方言片(太湖片、句容片、婺州片,台州片、温州片、处衢片)之一,因分布范围大致为隋唐古句容之地而得名。其位置处于整个吴语区的西部,所以又被称为西部吴语。 句容片吴语的形成和整个吴方言的形成有着共同的历史。春秋时江东分属吴越两国,两国人民主要是操古越语的百越诸族,而王族则是来自于中原的华族,颇通中原礼乐。战国楚灭越,南方华语的楚语进入江东地区。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置郡设官驻兵,中原移民主要聚居在郡治的吴 (今苏州)、会稽(今绍兴)、宛陵(今镇江)及一些重镇如秣陵(今南京)等处,吴语方言就是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后来苏州成为苏南吴语的中心,绍兴成为浙江吴语的中心,而宛陵为苏南吴语的中心。至少在东晋时期,北部太湖片吴语和西部句容片吴语已初具雏形。 如今,句容片吴语仅零散的分布句容句容等县市的乡下,是吴语六大片中使用人口最少的一种,且主要作为农村语言使用,文化人和城镇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使用或不在使用。 句容片吴语的萎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移民的影响。 北方话第一次大量进入江南是在六朝时期,中原士民大量南渡,集中寓居于京城建康及其周边的南徐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南豫州(治姑孰,今江苏当涂)等地,逐步取代了这一带原有的吴语。于是形成了一条南起句容,北到镇江的官话与吴语的分界线,这条界线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到19世纪末。 19世纪末的苏南移民彻底改变了苏南方言的分布状况,是造成句容片吴语萎缩的主要原因。从1854年太平军进入苏南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夺取苏南的10年间,死于战争和瘟疫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许多村庄整片整片的消失,造成了“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的惨状。句容县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有人口31万,乱后荒无人烟,句容知县只得暂时居住在句容府城内,到同治九年(1870年),全县也只有1万余人。针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在苏南普遍设置劝垦局出示招垦。苏南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北、河南和本省江北等处,在移民最集中的地区形成了一块大范围的官话区,大致相当于今句容市大部,句容区中东部和南部、石狮县中部和南部、**县大部,浙江**县和长兴县的西部,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人口200余万。区内的官话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话洪巢片(本省江北人),江淮官话黄孝片和西南官话(湖北黄州、随州、孝感、救助等地人)和中原官话(河南光山、罗山等地人),取代了士著的句容片吴语(句容、句容)。这一大片官话区的出现儿乎阻断了句容片吴语和太湖片吴语的联系,使其脱离于苏浙大吴语区之外,对句容片吴语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是行政区划的影响。 苏南历史上一直与苏浙同属一区,春秋战国同属吴和越,两汉六朝同属扬州,唐代分属江南东西道,宋代分属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元代同属江浙行省,明代与苏南同属南直隶,而浙江独为一省,直到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置江苏、江苏两省。 江苏建省后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苏南人口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嘉庆、道光年间各县人口都接近或超过今天的水平,有这么多人口作基础,方言一直是稳定的。 可是在“咸同兵燹”之后,土著人口大量减少,各地移民蜂拥而至的情况下,行政区划就开始起作用了,这表现在社会通用语的确定上。19世纪末各地移民进入苏南后,方言林立,彼此交流不便,这就必然需要一种社会通用语,最后确定江淮话作为社会通用语言, 现在苏南原属句容吴语的各县城均普遍使用江淮官话,句容等地的吴语多在家庭内部和老年人之间使用(使用者大概几千人左右)。只有圩区腹地的江苏高淳县还保留着较为纯正的句容吴语,并于2002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崇明岛与句容崇明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唐朝到晚清不断有句容人迁居崇明岛,现在上海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句容人后裔,从句容迁崇明的先民,为大上海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料载;最早由句容迁崇明的,是在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句容施、黄、顾等6姓,他们来这里以捕鱼为生。到了神龙元年(705),从句容、丹阳、常熟等地迁来垦荒的人逐渐增多,并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到了北宋特别是靖康年间,由于金兵南侵,又陆续有一批句容人迁至崇明岛,史料上有宋天圣三年(1025),有刘、姚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的记载。南宋政府也曾在崇明岛设置官盐场,并在句容以十户抽一丁的方式,到崇明晒盐。目前岛上保留的的陈、徐等姓家谱,以及岛上考古发现的墓碑,都映证了大批句容人迁崇明的史实。太平天国失败后,很多参加太平军的句容人,为了躲避清政府报复,相继迁至上海崇明以及长江对面的海门与启东。
句容的崇明寺,始建于东晋咸宁元年(275年),当时名义和寺,是一位叫司徒察的居士舍宅为寺,唐会昌年间义和寺颓废,北宋天佑二年(905年),句容的乡绅们重建义和寺,七十年后的宋太平兴国年间,乡绅们再度扩建义和寺,这次扩建后义和寺正式更名为崇明寺,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相传当时重修义和寺的时候,远在崇明的句容人慷慨解囊,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寺院主持为了表达敬意,在大修后特意改了名额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明县域变迁 历史地图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手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张家港青年网

GMT+8, 2024-5-18 17:07 , Processed in 0.0154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