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青年网

搜索

常阴沙地区的历史和崇明之间的联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2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靠。原来我们农场那么历史啊
发表于 2014-4-22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复杂。比张家港历史还复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园1025年,宋天圣三年,又涨出一沙,与东沙接壤,因姚,刘二氏最先登沙故名“刘姚沙 ”。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初年,西沙东沙坍没,在其东北方向又涨出一沙,因为三次涨沙而成,名三沙。另外一种说法是句容的朱、陈、张三姓先来垦荒,故得此名。三沙土壤肥沃,有鱼盐之利。
从第二张图片可以看出,在崇明建州以前,是处于海门县的管辖范围内的。当然那时的海门跟今天的海门完全两个概念。那个江北海门截至公元1672年已经坍塌殆尽,沉入江底 。今天的海门是由崇明移民重新围垦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改州为县。 (大部分时期处于苏州府的管辖之下)上图中的一簇簇“散沙”曾今引发无数管辖争端。
公元1426年至1435年,明宣德年间,朝廷准巡抚周忱之奏请,按元时《流水为界》旧制,定狼山以南,宝山以北,西起福山,东迄佘山,其水面以及水中涨出之沙,皆为崇明之境域。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的崇明县域已基本底定 ,时属苏州府太仓道。具备了今天崇明岛的鞋状雏形。注意崇明北沙(今江苏启东)和长兴岛(时属宝山县)的涨出。到此时可能还有很多网友的家还在水里。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明北沙成陆前沙地分布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四十年代的长三角,乍一看没什么两样,但对崇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朋友肯定知道,启东县在1928年成立了。此时的崇明县失去了整整一半土地。丢了北沙,崇明与江北又断了开来,再次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岛屿,我认为北沙从崇明独立是崇明由盛转衰的分水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沈、钱、陆、金、姚、蒋为江南全局性常见姓或大姓
虞、贺,为会稽大姓(初唐四大家虞世南,太宗称“世南一人..遂兼五绝”,但今天除宁波的镇海、北仑两区外(镇海贺姓迁自绍兴鉴湖),连宁波其他县市都不多见,更别说江南其他地区了,但在无锡市区、和镇江的丹阳一带也有些许虞姓分布,而且系早期土著(奇怪的是会稽大姓因为宁绍平原往南被群山阻断,东北面又受地理制约,因此始终没有扩张成为真正的江南人口大姓,反而因外来人口的渗入而被冲淡、式微了,而且会稽大姓被打压/式微得比吴郡大姓早;而吴郡大姓和吴兴大姓由于地处平原腹地,而得到了迅速扩张

顾,吴郡大姓,尤盛于苏州东部、上海郊区、嘉兴东部,以此为中心向苏南浙北地区扩张,最南不超过宁绍平原,但浙中北部如诸暨(此地曾为越都)、义乌、金华市区这些地区顾、蒋、金也较多见

沈,吴兴郡大姓,尤盛于湖州东部(即不含长兴安吉)、吴江、嘉兴、余杭,在上述地区大部非第一大姓即第二大姓,其次是昆山、太仓、杭州市区、绍兴大部、宁波西半部、西面与湖州接壤的常州、可能还有苏州张家港地区,往往进入前十大姓;再次是常熟地区、苏州市区、宁波东半部、上海北郊,在前10之外前15之内大姓;最后是张家港地区,在前15之外前20之内大姓

钱,吴兴郡老牌姓氏,我没有统计该姓人口,但总体是无锡、常熟、湖州一带较为集中(而不是有些望文生义之人想象中的有个“钱”塘江、出了好几个“钱”姓名人并且是吴越国总部的杭州。事实上杭州钱姓一直不如南太湖地区来得兴盛。只不过名人方面占了优势、古时又个“钱”塘,所以令人有错觉而已。就好比“苏”姓在全国是集中于山西/陕北/内蒙中段,以及闽南和粤东一带,而不是集中于“苏”州;“吴”姓也是皖南江西福建浙南多于江苏,还有北方的山西,而不是有些人望文生义的“吴”地土著,一个道理),其次是嘉兴、苏州、常州,接着是绍兴大部、宁波西部、上海郊区等地
陆,吴郡大姓,尤盛于嘉兴、太仓地区,其次是苏沪交汇区,接着是江南其他地区。
金,在上海郊区、苏州东部、绍兴大部较为集中(还有金华北部),湖州、嘉兴次之,无锡更次之。宁波东部、常州、杭州金姓比例相对较低。相反的是,金姓比例较低的地方,往往是刘姓比例较高的地方。比如金姓不入前25位的常州(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刘姓为前十大姓,而张家港等地刘姓也较集中。金姓较低的宁波东北部、定海等地,刘姓为前十大姓。这主要是因为常州和无锡在五代时属南唐不属吴越,因此没有经历刘改金(为避钱昤[liú]名讳)事件。而宁波东北部沿海滩涂地区的居民多是明清以后才迁入的,所以跟内陆多“金”的五代至两宋时期居民分布区有别,内陆居民较古老(可能至迟至南宋以后就已经居住于此了,或者是宋以前乃至唐以前的土著)
姚、施,吴兴郡著姓(但崇启海施姓也有一部分来自吴语台州片的宁海地区,方孝孺后人,因故由“方”改“施”[意谓“方人也”]并迁入崇明,后这部分崇明施姓又有些继续北迁到胶东烟台莱州三山岛,成为三山岛大姓),这几个姓分布较均匀,但总体最集中于湖州、嘉兴地区。
蒋姓,主要跟“一门九侯”的宜兴蒋氏有关,此姓在常武地区最集中,其中在无锡的宜兴居第二大姓,常州市区第九大姓,无锡第12~15大姓,苏州大市不入前20位但也较常见。此外,蒋姓在浙中金华的北部也较集中,部分地区频度比浙北和苏州要高。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明 姓氏 人数
黄 54811
陈 49072
施 48354
张 42549
陆 34664
沈 31523
顾 30345
朱 26167
龚 20546
王 2014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明话使用范围 崇明话使用的范围基本包括在本岛以及江苏启东,海门,南通,张家港北边沿江几个小镇(锦丰、乐余、三兴、兆丰、农场、南丰)等地。随着大量的崇明人在市区工作或是安家立业,在上海宝山(共富,呼玛,泗塘,大场等),和闸北(彭浦)等地也有这大量说崇明话的人。 编辑本段崇明话内部区别 崇明西部和东部词汇上的差别比较零散,常见的有:发寒热(骂人话),下沙都说“发寒热”,上沙如三星乡也说“发寒热”,更多用“消灭、消缩”来咒骂人,如,消灭郎、消缩郎、消男灭女等。山支(一种工具),陈家镇说“山支”,其他地方都说“岔 ”。垃圾畚箕(挑土用的畚箕),陈家镇说“垃圾畚箕”,其他地方都说‘灰箕”。地平(地板),汲浜镇有的地方称“地平”,既指铺木板的,也指铺方砖的。其他地方称“地平”,是专指铺木板的,铺砖的叫“砖平”。麻将(麻雀),汲浜镇至陈家镇叫“老将、老鸽将”,其他地方都叫“麻将”。这些“将”都读阴平调。连树果,汲浜镇叫“树连菇”,上沙三星镇叫“连树菇菇”,其他地方叫“连树菇”。薄刀(菜刀),陈家镇、城桥镇叫“薄刀”,其他地方都叫“孛刀”。赤脚薄倒(光脚丫子),陈家镇、城桥镇叫“赤脚薄倒”,其他地方叫“赤脚李倒”。篮,下沙叫“篮,大篮”;上沙叫“谈篮”。小丫头娘娘(称女孩子,娘读阴平调),东南沿海如汲浜东南等地叫“小丫头娘娘”,其他地方叫“小娘精”。下田,下沙叫“地里去,地里做”,上沙叫“田里去,田里做”。一眼眼(一点点,眼读阳平调),下沙叫“一眼眼”,上沙叫“一麦麦”。 编辑本段崇明话歇后语 一只筷吃面——独挑一跤跌在埂岸上——两头不着实两个半炮仗——你(读成呒)想(五响) 十只铜钿落脱一只——久闻(九文) 三只铜板摆二处——一是一,二是二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小囡吃拳头——吃勿够小铁炉下乡——寻打山头上出门——独做人卫生口罩——嘴上一套飞机上钓蟹——悬空八只脚飞机上生小囡——高产 飞机上吹喇叭——高调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六月里的葱干——心不死木捅里茶壶——单拉(读作他)一张嘴(只说不做) 木匠弹线——开一只眼,闭一只眼手心里汉(煎) 烧饼——托(非常的意思)熟廿一天孵不出小鸡—坏蛋双十牌牙刷——一毛不拔 编辑本段崇明话现状 随着崇明三岛联动开发,以及长江隧桥的开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岛上原住民(崇明本地户籍)的不断迁移出崇明,本地人口呈现越来越少的局面。本地方言受到其他语言的冲击,纯正的崇明话越发难以听到了。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地方方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方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有赖于所有人共同的去维护和延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手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张家港青年网

GMT+8, 2024-6-2 05:38 , Processed in 0.01285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